连日来,多家大型煤炭集团公布一季度成绩单,从其中可以看到,除煤炭主业外,“增量”业绩同样喜人。
国家能源集团一季度完成新能源投资80.8亿元,同比增长99.4%;山东能源集团渤中海上风电A场址工程项目开工,成为山东省首个平价海上风电项目;晋能控股集团晋城市万鑫顺达二期100MW光伏项目、晋城100MW光伏项目集中开工……
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是实现“双碳”目标提出的新要求,也是传统煤企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。经历前期摸索,煤企对新能源产业认识逐步加深、投入力度不断加大,效益也随之显现。“煤炭+新能源”之路已越走越宽。
闲置土地上发电,阳光能“变现”
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(下称“内蒙古公司”)在库布其沙漠打造的40万千瓦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应用基地。这一全国最大的沙漠生态光伏发电站,将光伏与沙漠治理、节水农业相结合,每年治沙约1.6万亩,同时节省燃煤26.5万吨,减排二氧化碳66.3万吨。“我们就是要主动转型,向着绿色低碳、清洁智慧的新型能源企业转型升级。”该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刘建平表示。
内蒙古公司现有煤炭产能8100万吨,在担当保供主力的同时,清洁能源发展屡屡突破。刘建平介绍,4月10日,乌兰察布风电基地一期600万千瓦示范项目首批120万千瓦就地消纳工程建设启动,今年主要完成升压站、风机基础等工作,预计2023年建成投产。“这是全球最大单一陆上风电基地,规划面积2072平方公里,建设规模600万千瓦。所发电量按照可再生能源优先发电原则参与京津冀电力市场交易,实施和火电平价上网。”
在老矿区,新能源发挥的“新效益”更加明显。“光伏发电项目运营后,已成为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。”龙煤鸡西矿业公司龙祥新能源公司经理王斌说,鸡西矿区已有70年建企史,去年底,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一期100兆瓦工程并网发电。“矿区光能资源分布较为均匀,年平均日照达到2654小时左右,属光伏发电三类地区。充分利用关闭退出煤矿闲置土地、棚户区治理区域,我们建成了龙煤集团首个光伏项目。下一步,还将推动新能源电力逐步形成规模,建成属于鸡西矿业公司自己的微电网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能量。”
布局是现实之需,同时也面临挑战
上述案例,正是煤炭企业积极布局新能源业务的缩影。“在‘双碳’目标下,煤企既要‘立足煤、依托煤、延伸煤’不动摇,也要主动谋划新产业,从根本改变‘一煤独大’局面。实践证明,开发新能源项目一举多得,既降低企业用电成本,又达到节能减排目的。”王斌切实感受到优化组合带来的好处。
作为山西省最早投资开发风电、光伏发电的企业,晋能控股集团称得上“煤炭+新能源”的探路者。该集团相关负责人也称,挑战不容忽视。“目前,央企、地方国企、头部民企等纷纷上阵圈占资源,传统能源大型企业加入竞争,取得新能源指标有一定难度。省内开发资源有限,省外拓展也有难度。一些优质风光资源区域远离负荷中心,部分省份消纳能力有限,存在弃风弃光限电问题;有些资源好的地区没有风光建设指标,难以满足开发需求。再如,分布式光伏涉及的屋顶及其所有者、用能企业较多,分散性、多样性带来不确定因素增多,施工条件难保证,项目实施有困难。”
项目进入市场后也面临进一步考验。“去年起,新建风光发电项目全部取消补贴,设备价格持续走高,发电企业还要面对土地、消纳空间、电力市场交易等现实问题,使得新建项目投资收益率有所降低。加上电网对发电企业技术要求越来越严格,项目建成后还要进行补强、技改性投入,对盈利能力造成影响。”上述人士表示。
提高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
“拓展新能源产业现已成为煤企绿色低碳转型的一大趋势。诸如国家能源集团等实力雄厚的大型集团,还设立了自己的专业投资公司,把‘卖煤’赚来的钱投到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开发中。不少煤矿手握土地、发电指标等资源,这是很多专做新能源的公司难以企及的优势。不过,煤企在新能源项目的管理经验、人员储备等方面,确实也存在不足。”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总结称。
目前,煤企也在纷纷转变观念——从煤炭到新能源,不仅仅是上几个项目、建几个电站,实际是从资源依赖型产业向技术驱动型、市场竞争型产业转变。“建议充分利用现有政策、资金、通道、区位优势,开展新能源产业科技研究、项目开发建设,与新能源企业联合协作,共同打造绿色、低电价、零碳产业园区等,形成产业集群,实现产业转型,同时也能享受低电价优惠,完成减排目标,从而提高整体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。”上述晋能控股集团负责人表示。
“光伏发电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,鸡西矿业将紧紧抓住发展新能源的政策机遇,构建‘一体两翼、协同集群、链式发展’产业格局,做大做强光伏发电产业。展望未来,我们信心满满。”王斌表示。